探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目前房地产发展扩张以机会为主导、以项目为核心,部分城市住宅产品阶段性市场供不应求,大部分开发企业仍以谋求土地溢价为主,只有少数品牌地产公司正向产品与品牌溢价过渡,住宅开发仍处于粗放型阶段,拿地后快速开发获利,同时不断找地快速复制,开发企业缺乏较强的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利益驱动。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住宅模数协调发展的不足与对策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它包括设计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检验标准化等诸多内容,统一模数是实施标准化的基础。统一模数制,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部分构件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目前我国多数只是对通行的工业化结构体系做了简单的模数规定,使得住宅建筑缺乏相应的产品、部品以及配合接口,存在大量滥造的现象,给建筑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模数协调体系讲求材料、设备、制品、功能空间、建筑部件相互之间最大化地实现尺寸的协调。而我国模数标准因为缺失了部品、制品与功能空间尺寸的协调研究,使得在现场的施工中必须得对材料和部品进行粗放的二次加工,砍、锯、填、嵌等行为泛滥,既浪费又使结构丧失了部分功能。我国的标准体系从房间尺寸到部品接口、再到设备安装很多地方都没有做出系统的尺寸规定和协调标准,现阶段住宅的功能部位中只有厨卫、楼梯和门窗有相对科学的标准,而建筑市场所需的部品、设备成千上万种,缺口规模非常大。 模数协调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主导,也需要企业的积极探索。政府是主导,需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并联合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企业攻关,在模数体系建立、模数标准推行政策以及其他研究课题全面推进;而企业需要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研究机构,并通过试验住宅和示范项目实现模数协调的应用。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制定模数协调标准。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研究,研制便于改装和维修的特殊部品及功能部位的接口技术,具体研究模数协调的应用,使设计、施工人员有章可循,体现模数协调的作用。 2.我国住宅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发展的不足与对策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粗放的建筑方式,同时为了提高住宅的质量性能,并实现住宅产业的集约化生产,我国开始推行住宅产业化。先后颁布了领域广泛的技术标准,其中包括对住宅建筑、住宅性能的评定、节能设计等一系列的技术标准,为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过程中的职能缺失。政府在住宅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的过程发挥着指导、观察、监督和协调的作用,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市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混乱,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部分新材料,在使用后出现问题,政府却不能提供技术支持,这使得开发商为了保险自然无法突破过去的钢筋水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开发都遭遇障碍。一些在国外已经相当完善的产业化技术引入国内之后,面临着无标准可依的局面,妨碍了先进建筑体系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我国住宅企业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过程中乏力。企业往往是在自身发展利益和社会需求激发下研发新的技术并制定相应的行业技术标准,以对全行业的产品开发形成引导。在中国的技术标准体制下,虽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技术标准,但不够成熟,最紧要的当务之急是制订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 我国的住宅技术标准多为强制性规范而且不注重技术集成。我国技术、市场落后,实行的是国家强制的技术标准,阻碍物活跃的生产力,所以必从改变我国的标准体制,从实际出发,充分表达技术法规的目标和方法。而我国住宅产发展已突破了单向技术的掣肘转向需求共性连接技术、集成建筑部品的标准和规范,但是距离建立一个完整的、开放的体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推动我国住宅技术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发展需要政府的主导,也需要企业的积极探索。在产业化推行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来保证技术研发的顺利进行。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联合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共同研究住宅技术体系发展的途径。企业应结合具体项目的特点进行新技术的探索,以实验住宅为研发途径,以示范工程为推广前的检验。住宅技术标准需要向体系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在标准化住宅建筑体系的基本框架基础之上应逐步过渡到通用体系,以集合住宅实践中规格化、标准化、系列化的住宅用各种构配件和部品的生产技术和安装技术,逐步形成多系列的定型化住宅构配件和住宅产品。 3.我国工业化结构体系的不足与对策 完整的、标准化、系列化的住宅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成套技术是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的住宅建筑体系满足不了建筑工业化的要求,而且我国的生产、组装与销售的产业链并未形成。我国住宅建筑仍是以现浇、湿作业的粗放型方式为主,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技术落后、生产率低等,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住宅声场方式,促进整体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在工厂生产,然后进行现场装配。采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构件生产流水线和高度机械化的现场施工方式,培训技能较高的从业人员,能够熟练、高效、安全地完成工厂生产以及现场装配。 加快推进住宅建筑体系的集成工作。促进住宅整体模块化、施工装配化。将住宅拆分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和部品,在工厂按照标准进行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装配。将住宅的结构部分与填充体部分适当分离,使之便于填充体的更新与改造。加快建筑结构轻型化,结构框架多采用轻质高强的材料、增加抗震性的同时便于施工。尽量选用方便拆装的轻质的材料建造住宅的维护体系,保证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耐火防水性能。 推动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结构体系。目前我国的预制装配结构体系虽施工快速但整体性较差,且需要较大规模的生产工厂才能保证其质量的稳定和生产加工的经济型;而工具式模板现浇结构体系的整体性较好,施工工法较易被工人掌握等优点,但还是现场施工程序较多,不易于质量的控制。这两种结构体系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下一步我国应推广使用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结构体系比较适合当前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4.结语 总之,这是一个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相比住宅产业的工业化生产比例很低,而随着激励政策的出台,工业化的基础——产品标准化与部品系列化及产业链整合一旦获得突破,住宅的工业化生产比例将会迅速提高,产能及质量随之提升,因此住宅产业化必将成为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而围绕住宅产业化推进产业链整合势在必行! (来源:天津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推进平台)
文章分类:
行业新闻
|